咨询电话:400-185-5880
您的位置: 首页 > 啤酒机 > 啤酒墙

啤酒墙

1975年李富春逝世蔡畅坚决不让女儿送葬出面劝说都没用

来源:soon88顺博登录网址    发布时间:2025-05-19 05:07:50

1975年深秋,革命元勋李富春逝世,他的女儿李特特希望参加父亲的葬礼,却遭到母亲蔡畅的拒绝,甚至...

产品详情

  1975年深秋,革命元勋李富春逝世,他的女儿李特特希望参加父亲的葬礼,却遭到母亲蔡畅的拒绝,甚至亲自上门劝说,仍未能改变蔡畅的决定。一个母亲,为何如此冷酷地拒绝女儿送别父亲的请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情?

  1900年5月22日,李富春在长沙出生。他14岁那年考进了长郡中学,毕业后正赶上毛主席和新民学会的成员号召湖南的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李富春就积极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了。

  1918年8月15日,李富春和李、罗章龙还有别的20几位湖南的年轻学生准备出发去法国。他们一行人先是跟着毛主席从长沙赶到北京,然后跟一大帮中国年轻人一起,从上海坐上一艘法国邮轮,前往法国开始他们的勤工俭学之旅。

  李富春到法国不久后,周总理也来到了法国。从这时起,李富春和周总理的人生就开始有了交集。

  1921年6月16日,一条震惊中法两国的新闻打破了留学生们平静的生活:北洋政府出于财政和军事的考量,竟将中国的铁路建设权让渡给法国。

  这条新闻让在法国的中国学生们都惊呆了,大家都非常生气。这时候,周总理和李富春立刻行动起来,把留学生们都叫到一起,成立了一个反对这次借款的委员会,并且发表了一个《拒款通告》。

  紧接着,他们与在法国的华人社群联合,组织了一场规模超过300人的大规模活动。面对日渐增长的外界压力,法国政府最终被迫暂停了与北洋政府的贷款谈判。这次“拒款斗争”就成了李富春和周总理开始一起干革命活动的起点。

  之后他们还带领留学生多次和法国政府对峙,通过这一些斗争,李富春和周总理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最终认识到,要想真正有作为,就得在勤工俭学的学生里建立一个纪律严明的战斗队伍。

  在1922年,经过几个月的秘密筹划,周恩来、李富春、赵世炎等人终于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这是一个专为青年者设立的组织。同年蔡畅也在法国的里昂参加了旅欧中国青年团,与李富春一样,都是热情投身于革命活动的青年。

  在某次,向警予和蔡畅领导了一次行动,要求公平发放留学生的生活补助,却遭到法国警察的强力驱逐。在那次混乱的场面中,李富春在护卫蔡畅时被推倒在地。这一英勇行为使得蔡畅对李富春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欧少年中国更名为旅欧中国青年团。新团体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核心任务,并开始出版名为《少年》的理论杂志。周恩来、李富春、不光是杂志的主要编辑,也常撰写深刻的分析文章。

  在法国的日子里,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多位青年者挤在一间狭小的公寓中,白天忙于工作,夜晚则熬夜工作讨论,但这样的环境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这段勤工俭学的经历,不光让李富春和周恩来、这些伙伴在一起工作、战斗还有学习,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还遇到了爱情。

  1923年的时候,蔡畅和李富春就在一个咖啡店里简单地举行了婚礼,喝了几杯啤酒,两人就算正式结为夫妻了。婚礼上没有花,也没有礼物,蔡畅就这样成了新娘。通常夫妻间都会有个昵称,李富春就喜欢叫蔡畅“大姐”。这一个名字很快就在留法的学生中流行开了,不管年纪大小的,大家都叫她大姐。

  蔡畅在结婚不久后便发现了自己怀孕了。虽然她本身非常喜爱孩子,之前她曾誓言要在革命成功后才考虑成家,担心革命的艰辛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幸。所以心里非常忐忑,最终决定放弃这次成为母亲的机会。

  李富春本心里渴望能留下这一个孩子,但见到蔡畅如此坚定的态度,思虑再三后,他理解并支持了妻子的决定。他们两人的结合,本就超越了个人情感,更承载着共同的理想和革命的使命。

  可蔡畅的母亲葛健豪,听说女儿的决定后,坚决反对,她认为孙女是家庭的未来,劝说蔡畅至少应该保留这份希望。在母亲的坚持和劝说下,蔡畅被说服决定将孩子生下。考虑到未来可能参与的革命活动,蔡畅在女儿出生后不久做了绝育手术,并为女儿取名“李特特”。

  在李特特刚出生的几个月内,蔡畅尽力平衡工作与母职,每天抽时间照顾和喂养女儿。但随着革命工作的紧迫需求,蔡畅面临必须作出的艰难选择。1925年初,一个重要的革命任务呼唤她必须立刻返回上海。

  在离开前的夜晚,蔡畅紧紧抱着还在襁褓中的李特特,心中充满了不舍。但为了更大的使命,她终究将李特特托付给了在巴黎的革命们照看,并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程。这次离别,持续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李特特由留在法国的革命们轮流照顾,最终被带回中国,交由外婆葛健豪抚养。

  李特特在返回祖国后,由她的外婆葛健豪抚养成长。葛健豪是一个出身于末代帝制官僚家庭的老太太,她在杭州市中心创办了一所供平民女子就读的学校。早上葛健豪都会在这所学校教授基础知识;到了晚上,她则耐心地教导年幼的李特特识字和阅读。

  1928年,一位新的女教师加入了这所学校,她经常在不声不响地观察着李特特在校园里的一举一动,却从未主动与她交谈。经过一个月的神秘沉默,李特特终于得知,这位“陌生的女教师”竟是她的母亲蔡畅。由于蔡畅和李富春当时都深陷于上海的地下革命活动,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只能选择这样的形式秘密观察他们的女儿。

  当年春天,情势所迫,李特特第一次与父母同住,他们共享了短暂的家庭时光。但这段时间里,家的气氛常常紧张且压抑,李富春与蔡畅几乎每天凌晨出门,直到深夜才归来,每次离开前,他们总是将李特特锁在房内,以确保她的安全。

  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旧式住宅里,李特特经历了许多漫长且孤独的日子。房间里空无一物,连最基本的儿童读物也没有。为避免身份暴露,所有的门窗都紧闭,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李特特也只能依靠一把扇子来驱散闷热。

  李特特的饮食非常简陋,常常只有父母离开时留下的凉馒头和咸菜。有时连水都喝光了,她只能忍受口渴。夜晚最让人恐惧,屋顶上老鼠的奔跑声和叫声不绝于耳。这种艰难的生活持续了半年之久。在此期间,李特特未曾离开过家门,更没机会与其他孩子们玩耍。她唯一的“朋友”是一只偶尔来访的厨房老鼠。

  1929年秋,局势变得更危急。一夜之间,蔡畅唤醒了李特特,并迅速帮她更换了新衣。凌晨前,一位陌生的“阿姨”来到了他们家门口。分别时,蔡畅只留给女儿一句话:“跟着阿姨走,不要问为什么。”

  这样李特特再次回到了外婆葛健豪的怀抱。多年后她才得知,那个夜晚,她离开后不久,她父母的住所就遭到了搜查。一天之差,可能就是全然不同的命运。

  到了1930年,随着局势变得更动荡,葛健豪不得不频繁搬家以确保孙女安全,他们从杭州搬到苏州,再从苏州迁至无锡,不断在不同的城市间流转。无论身处何地,葛健豪依然坚持教育李特特,确保她的学业不受影响。

  到了1938年,中央决定将一些革命烈士的遗孤以及领导干部的子女送往苏联的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其中就包括了李特特、毛岸英和刘爱琴等人。

  在苏联的学习期间,李特特与母亲蔡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多年来的隔离与生活的重压使得李特特不禁向母亲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她觉得母亲不够爱她,因为从未体会到母亲的温暖和亲昵。

  蔡畅听后一时无语,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解释起自己的“冷漠”。她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面对外敌的侵扰,作为一名革命者,她必须第一先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大义。

  当时的李特特只觉得母亲像一个冷冰冰的壳,无法感受到她的爱。但随年纪的增长和理解的深化,李特特逐渐明白了母亲的苦衷:蔡畅是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了无数妇女和孩子的未来,将个人的爱与她坚守的革命理想融为一体。这种爱,广泛而无私,是为了更大的利益。

  然而这段宁静的岁月很快被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打断。李特特参加了军事训练,17岁的她在严寒中接受了负重训练,最终荣获“轻机关枪手”资格证书。

  战争结束后,李特特回到了学校,继续她的学业。在此阶段,还遇到了她的真爱。婚后她和丈夫迎来了一个可爱的混血儿子

  在完成她的学业之后,李特特面临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是留在苏联继续她的生活,还是回到中国。毫不犹豫,她选择了后者,于1952年重返中国的怀抱。

  到了1954年7月20日,李特特迎来了她的第二个孩子,一个男孩,她给他起名为萨沙,中文名字叫李坚。不过她的幸福没持续太久,因为她发现她的老公出轨了,背叛了他们的婚姻,并且和那个女人住在一起了。

  李特特从小就梦想着有个幸福的家庭,特别是现在她有了两个孩子,她更不想离婚。但是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到了1957年,她的丈夫瓦里亚实际上向法院递交了离婚申请。瓦里亚说要带走他们的大儿子安德列,而李特特则希望他能带走萨沙。但实际上,瓦里亚根本就不想要任何一个孩子,他那么说只是做做样子。

  最后在李特特痛心地同意离婚之后,瓦里亚就带着他所谓的“心爱的”混血女儿逃之夭夭了。至于他们的两个孩子,瓦里亚一分钱抚养费都没给过,两人的关系也就此断绝。

  在1973年的一天,李富春和蔡畅迎来了他们结婚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本应庆祝的日子里,可他们没举行任何形式的庆祝活动,也没有一点外界的喧嚣,两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只是静静地换上了一套整洁的传统服装,于南海庆云堂前的老树下拍摄了一张合影,记录下他们共同走过的半个世纪。

  作为共同经历了多次历史风波的伴侣,他们的婚姻早已超越了普通夫妻的范畴,成为了相濡以沫的战友。这五十年来,无论是在革命的艰难岁月还是在平凡的日常中,他们始终肩并肩,一同面对所有的挑战和困难。

  两年后的一天,李富春的健康情况急转直下,虽然医生们竭尽全力,但仍未能挽回他的生命,李富春于1975年逝世,享年75岁。蔡畅在得知噩耗后急忙赶到医院,却因为来得太晚而未能见李富春最后一面。在病房中,她泣不成声,轻抚着爱人冰冷的遗体,哭诉着迟到的遗憾:“富春啊,我来晚了!”

  李富春的追悼会定于1975年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众多党内外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致哀。即便周总理身体健康情况不佳,也坚持亲自主持了追悼会。可在这重要的仪式上,人们意外地发现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没有出席。

  实际上,李特特的不在场是与她母亲蔡畅的决定有关。即使也曾亲自劝说,蔡畅还是坚决不允许女儿参加葬礼。

  蔡畅的顾虑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种原因是出于对女儿安全的考虑,在当时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她不想让李特特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另一方面,她也不希望人们因为李特特的特殊身份而给予她过多的关注或是特殊对待。

  当初的李特特难以完全理解母亲的严格保护,跟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明白了母亲的真实意图。在一次采访中,她分享说:“回头看看过去,我现在明白了,母亲那样做其实是为保护我。”

  李特特也没有不辜负她父母对她的期望。到了四十岁,她正式加入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际,她面对众多香港商人的诱人提议,希望她在他们的企业中挂名,虽然条件非常优厚,她还是坚持婉拒了所有提议。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李特特致力于扶贫工作,她的努力跨越了从西部山区到东北边疆,从少数民族村寨到偏远的农村,她无处不在地推动教育和农业项目。她不光筹资建立了多所希望小学,还致力于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到少数民族地区。

  直至2019年,尽管已年近百岁,李特特仍活跃在为一所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希望小学的建设和发展上。当地居民深情地谈论她:“每次李老师来访,她总是低调行事,从来不说起自己的家世背景,只是默默地为咱们提供帮助。”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特特都保持着她一贯的风格和坚持。她常说的一句话:“我是党的女儿,要为人民服务。”

啤酒墙